台灣健保與商業保險的制度演化:三十年來的壓力與反彈

從健保崩壞到保險風暴,誰在為醫療買單?當醫師被推上火線、一個30年制度博弈的意外結局!
李來居

李來居

2025年8月1日 上午 10:00

預設類別

台灣健保與商業保險的共生危機演化

一場制度壓力、市場反應與醫療必要性之戰的深度解析



🎧語音課程內容👉請點我👈

全民健保的理想與現實


這是一個關於理想與現實碰撞的故事。

當年台灣推動全民健保,懷抱著讓所有人都能享有基本醫療保障的美好願景。

然而,三十年過去了,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制度:健保為了控制成本而不斷緊縮,商業保險因此蓬勃發展,醫療院所在夾縫中求生存,而病患和醫師都成了這場制度博弈的棋子。

讓我們一起探索這段橫跨近三十年的制度演化,看看「醫療必要性」如何從一個專業概念,變成了各方角力的戰場。

🔄 危機是怎麼形成的?

💔 第一階段
壓力轉移
健保緊縮成本
📈 第二階段
市場反應
自費與副本理賠
⚔️ 第三階段
新戰場
醫療必要性之戰



💔 第一階段:當健保開始「打折」


想像一下,你是一位醫師,每天認真看診、開刀、救人,但健保給你的錢卻越來越少,這不是因為你的醫術退步了,而是因為健保署為了控制總支出,設計了一個「浮動點值」的制度。

簡單來說,就是把醫療費用的總預算固定住,如果大家的醫療需求增加了,每個醫療行為能拿到的錢就會按比例減少。

這就像是一個永遠在縮水的大餅,越多人分,每個人拿到的就越少。

結果是什麼?醫院虧錢、醫護人員過勞、醫療品質下降,甚至出現「醫療人球」的現象。

圖1:台灣健保各部門總額浮動點值長期低於1元,顯示醫療提供者持續面臨給付打折的營收壓力。將滑鼠懸停在圖表上以查看詳細數據。

📊 健保「打折」有多嗎重?

每1點健保點數理論上應該值1元,但實際上...

醫療部門實際點值範圍被打了幾折?
大醫院0.85-0.92元8.5~9.2折
診所0.88-0.94元8.8~9.4折
牙科0.89-0.95元8.9~9.5折
中醫0.86-0.93元8.6~9.3折

📈 你可以看到,所有醫療提供者都長期承受著收入被打折的壓力,這個壓力最終會轉嫁到醫療品質和病患身上。



📈 第二階段:自費醫療大爆發與保險業的黃金年代


當健保越縮越緊,醫院為了生存,開始大力推動自費醫療項目

從高級病房、特殊手術、進口藥物到各種檢查,能自費的都自費;於是,民眾的醫療支出開始暴增

面對這個趨勢,保險業者嗅到了商機,紛紛推出「實支實付險」,本來這是個好設計,用來填補健保不給付的缺口。

但市場競爭激烈,保險公司為了搶客戶,重複投保情形增加,在主管機關發布命令後,開始允許「副本理賠」——也就是說,你可以用同一份收據跟多家保險公司申請理賠。

這下子問題就大了。

理賠從「填補損失」變成了「賺取利潤」,有些人甚至可以透過生病來賺錢,這不僅推高了醫療費用,也扭曲了醫療資源的使用。

💰 台灣人自付醫療費用驚人成長

十年間的變化

年份金額(億元)
20133,995
20185,200
20236,633
總成長+66%

💡 副本理賠的意外功能

雖然副本理賠確實造成了道德風險,但客觀來說,它也意外地扮演了「住院日額保險」的角色。

想想看,當你生病住院時,除了醫療費用,還有很多隱性成本:請假的薪資損失、請看護的費用、家人陪病的交通住宿費等等,副本理賠剛好填補了這些缺口。

所以當金管會禁止副本理賠時,雖然在法理上說得通,但實際上是把這些隱性成本的壓力重新推回給家庭。

📊 短短十年間,台灣家庭的自付醫療費用暴增66%,從接近4000億增加到超過6600億,這就是商業保險需求爆發的背景。



⚔️ 第三階段:「醫療必要性」成為新戰場


副本理賠被禁止後,戰場轉移了。

現在的焦點不再是「能理賠幾份」,而是「什麼才算是必要的醫療」。

保險公司為了控制虧損,開始嚴格審核每一筆理賠申請;醫院為了維持收入,繼續推廣各種自費項目;而夾在中間的醫師,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:一邊是專業判斷,一邊是營收壓力,還要承受保險公司質疑病患不信任的雙重壓力。

什麼是「醫療必要性」?這個問題看似簡單,實際上卻是醫學、經濟學、倫理學的複雜交織。

讓我們來看看目前最常見的爭議案例:

⚔️ 雙方在哪些項目上互不相讓?

治療類型常見案例🏢 保險公司怎麼說🏥 醫院/病患怎麼說
🧬 再生醫學• PRP血小板療法
• 幹細胞治療
❌「效果還沒有確實證據」
❌「健保已經有其他治療方法」
❌「不是非做不可的治療」
✅「醫師專業建議」
✅「恢復得比較快」
✅「生活品質會更好」
✅「傷害比較小」
🤖 高科技手術• 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❌「主要是為了方便和精準,不是絕對必要」
❌「傳統手術也能達到同樣效果」
✅「傷口更小」
✅「流血更少」
✅「恢復更快」
✅「併發症風險更低」
🦴 高級醫材• 多焦點人工水晶體
• 特殊血管支架
❌「健保已經給付基本款」
❌「差價部分是功能升級,不是治療必需」
✅「長期效果更好」
✅「減少再次手術機會」
✅「更符合個人需求」
💊 新式藥物• 健保不給付的標靶藥物
• 免疫療法藥物
❌「還在實驗階段」
❌「不是標準治療方法」
❌「成本太高,效益不成比例」
✅「副作用比較少」
✅「存活率更高」
✅「醫師基於最新研究的建議」

💡 問題的核心在哪裡?

上面這些爭議反映了一個根本問題:醫療科技進步飛快,但保險業的風控思維和醫療專業的判斷標準之間,存在著巨大的認知落差,雙方都有道理,但就是無法取得共識

⚔️ 這張表格展示了目前實支實付險最常見的理賠爭議,你可以看到雙方在「什麼是必要醫療」這個問題上有多麼不同的看法。



尋找新的平衡點


回顧這整個過程,我們看到的不是某個人或某個機構的惡意,而是一個複雜系統在面對資源有限、需求無限的現實時,所產生的連鎖反應

健保的成本控制、商業保險的市場競爭、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,每一個環節都有它的邏輯,但組合起來卻形成了今天這個充滿矛盾的局面。

解決這個問題不會有簡單的答案,需要各方都願意放下成見,重新思考醫療保障的本質。讓我們來看看各方可以努力的方向:

🏛️ 政策制定者可以做什麼

• 建立跨部會協作平台
讓金管會與健保署能夠定期溝通資訊

• 建立透明的差額給付框架
明確界定哪些自費醫療是合理的

• 推動價值導向的醫療給付
從單純的成本控制轉向療效評估

🏥 醫療提供者可以做什麼

• 落實完整的資訊透明
讓病患充分了解各種治療選項的利弊得失

• 建立更明確的倫理準則
醫師公會應該制定更具體的執業指引

• 強化醫病溝通
在推薦自費項目時,要更仔細說明必要性

🏢 保險業者可以做什麼

• 開發更創新的商品
像是定額給付或災難型保單,減少爭議空間

• 提升專業審核能力
建立內部的臨床專業評估團隊

• 改善理賠流程
讓標準更透明,爭議處理更有效率

🌟 最後的思考

這場關於「醫療必要性」的戰爭,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們社會對於醫療資源分配和風險承擔的深層思考

沒有人是壞人,每個人都在為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努力,但唯有透過更多的對話、理解和制度改善,我們才能找到一個讓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平衡點。

醫療保障的未來,需要我們所有人的智慧。